開在村里的二手書店

一壺散發(fā)著香氣的綠茶、一次啟迪心靈的讀書分享會……4月13日,二十余名文學愛好者齊聚西城區(qū)陰陽趙鎮(zhèn)陰西村朝輝書店,以書為媒,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為什么要到一家鄉(xiāng)村書店來看書呢?與會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張先生說:“我經(jīng)常到這里來買書,后來就習慣在這兒看書。在這里還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讀書心得。”萬女士說:“這里有木質(zhì)的房梁、休閑的木制桌凳和老式沙發(fā)。每個角落都有舊時光的味道。”靳女士說:“選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安安靜靜地坐在桌前,讓書籍帶我們到更遠的地方;或者和書里的智者交流,又或是被某個故事感動。這就是讀書的樂趣。”
“其實,開書店純屬意外之舉。”朝輝書店負責人趙朝輝說,他的太爺爺曾經(jīng)開過私塾,父母同樣重視教育。受家庭影響,喜歡讀書的他經(jīng)常買書。大學畢業(yè)后參加工作,每到一個新的城市,他就要逛當?shù)氐臅辍:髞硭l(fā)現(xiàn)已經(jīng)購買了幾千本書,就把自己在市區(qū)的畫室改成了一家書店。
2022年上半年,趙朝輝開始思考那些沒時間看的書該怎么處理。他試著在網(wǎng)上發(fā)帖子賣書,十塊錢一本不包郵,第一個月就賣了兩萬多塊錢。嘗到甜頭后,他就開始考察國內(nèi)二手書市場,并建立渠道。目前,趙朝輝在涿州、漯河兩地都有倉庫。涿州主要做特價庫存新書,漯河則是以二手書為主。目前,漯河的倉庫大約有20萬冊書。漯河的書庫地址就選在趙朝輝的老家陰西村,一間房子是租鄰居的,另一間由自家小院改造而成。記者看到,一樓庫房擺滿了書。二樓則是精心布置的房間,復古文藝風的陳設與稍顯破舊的木質(zhì)屋頂相得益彰。屋內(nèi)有鄰居用扁擔改造的掛毯,還有不少手工編織的裝飾品。陽光灑進來,照在椅子旁的綠植上,令人放松。趙朝輝說,如今,院里的不少老物件兒被重新利用起來,比如30多年前的大椅子,還有一個年代久遠的大木箱,里面整齊地放著已經(jīng)發(fā)黃的書籍。這都是他的“寶貝”。
為什么要開書店呢?趙朝輝說,因為二手書要有流動性。有時候一批二手書回來之前,誰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這就需要人工挑選,先挑部分精品,還有可修復的有價值的書籍,再將這些書籍整理后上架到網(wǎng)店或放到朝輝書店。有一些也會轉(zhuǎn)手賣給其他書商。
“書店要有自己的特色。”趙朝輝說,比如,泉州的芥子書屋非常小,但成了一座城市的地標。他也希望能往這個方向發(fā)展。在二手書的挑選過程中,一些可以了解漯河當?shù)貧v史的書就被留下來。比如,趙朝輝積攢了不少諸如老縣志之類的書。他希望書店能夠成為外地人了解漯河或者本地人了解家鄉(xiāng)的一扇窗。
讓趙朝輝出乎意料的是,回到村里后,書店僅線下每個月的銷售額就有一兩萬元。雖然這個數(shù)額并不大,但他相信這家書店會給他帶來更多驚喜。此外,他開書店也結(jié)識了各類書友。來這里的人以年輕人居多,很多是學校老師,基本都是在了解朝輝書店的社交平臺賬號后才到這里的。年紀大的人喜歡淘舊書,年輕人喜歡買人文社科類的書。另外,繪本也賣得比較多。還有一些朋友從外地來,最遠的從廣西玉林開車過來。
“我們也會讓書流轉(zhuǎn)起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比如,面向讀者回收二手書。有些讀者從家里拿來不看的書,我們會折算成錢,或者按照相等的價值讓他們從書庫里選書。”趙朝輝說,通過朝輝書店,他和很多書店老板成了朋友。其中一家很有名的書店老板來過兩次,每次在村里住好幾天,選出上千本書拉走。
“在村里開這樣一家書店,我能認識一群真正的讀書人。當然,有很多人來拍照、打卡,我們也是歡迎的。而加上微信好友后,我也會在朋友圈看到他們曬閱讀計劃、讀書感悟。這讓我滿懷期待——這家鄉(xiāng)村書店可以做更多事。”趙朝輝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意書籍的品質(zhì),我堅信實體書店的真正意義是人與人回歸線下的相聚。哪怕只有一點微光,對一家鄉(xiāng)村書店經(jīng)營者來說也是莫大的鼓勵。”
天氣好的時候,趙朝輝喜歡打開樓上的木質(zhì)窗戶,看外面的田野。村里的孩子們喜歡放學后來這里寫作業(yè),這讓他覺得生活充滿陽光。
文/圖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 震
校對 許璐瑤
統(tǒng)籌 周鶴琦
審核 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