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边@就是說,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任務和根本目的。近些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眾多學者對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礎概念、重要意義和思想方法等作出了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就如何徹底擺脫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非自主性而言,依然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探究的重大問題。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和成功經驗,敞開了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廣闊空間,這其中如何貫徹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論原則以及如何準確理解這一原則的深刻內涵,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中之重。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場域
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是在一定的實踐場域中形成的。所謂實踐場域,是指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各種實踐因素、環節彼此相關構成的實踐過程,而知識體系就是對這個實踐過程的能動反映,是對該過程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形成的正確反映該過程內在機制、內在規律的觀念體系和話語體系。在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總體實踐場域,該場域首先在必然性上預示了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可能性,然后在必要性上揭示了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敝袊浆F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獨特性和巨大的創新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是很難在任何外國的現有知識體系中找到現成答案的,只有親歷中國式現代化,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解答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
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歷史契機。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本C觀東西方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知識體系的基本樣貌;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偉大哲學家勾畫出西方古代知識體系的思想版圖。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孕育出的奉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為圭臬的理論革命,成為歐洲近代以來的產業革命、科學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思想先導;而當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后,蓬勃興起的反抗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無產階級斗爭,迎來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展。20世紀初,中國處在救亡圖存的社會變革時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個歷史任務標志著中國社會再次進入深賦歷史意涵的變革時代,十四億人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實踐必將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偉壯闊的實踐創新,由此帶來的巨量經驗和認識,決定了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正當其時、必將有為。
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著力點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時提出:“深入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边@就是說,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場域中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首先要深入反思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正在面臨和可能碰到的重大問題。
從世界歷史來看,以18世紀下半葉英國工業革命為標志性開端,現代化已走過近300年的歷程。在此期間,一些西方國家率先通過工業化和市場化進入現代社會,并在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諸多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從歷史上看,現代化的自我實現過程本身不可避免地會衍生出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很多都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前提的西方式現代化本身無法克服的,甚至演變成為西方式現代化自身難以治愈的痼疾,如資本的統治、社會公正的喪失、貧富兩極分化、階級剝削和壓迫等。這種情況會給中國式現代化的自我實現帶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前提的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克服西方式現代化過程所衍生出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實現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超越?這個問題同時必然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軸心議題,它可以表現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在經濟領域,市場經濟依然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經濟形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把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圍繞這個問題,就會有一系列值得重視的重大問題: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的問題?如何把握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使政府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與市場相對立的力量?此外,市場經濟離不開資本邏輯對經濟的支配作用,但資本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矛盾”,它有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面相,又有不斷侵犯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泛化傾向,導致政府官員乃至政治機關出現不正當取利的腐敗問題和商品(金錢)拜物教傾向,因此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充分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又合理地限制資本起作用的范圍,既克服“去資本化”的錯誤傾向,又防止“唯資本化”的弊端,等等。
在政治領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很有魄力的政治建構,較之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既高度注重國家完整的制度程序,又高度注重公民完整的參與實踐,能夠把政治民主和社會民主、間接民主和直接民主、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有機地統一起來,克服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局限性或民主的不徹底性,形成人類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堪稱一個宏偉的政治建設藍圖,這個藍圖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有充分的理論準備,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作出深入的探索: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上捍衛憲法的權威性,使人民權利和自由得到保證?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完整制度程序建設?如何保障公民的完整參與實踐,等等。
在社會建設上或民生事業的發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以自由主義為價值底線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絕無可能把共同富裕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極端的自由主義者甚至公開反對政府出臺扶危濟困的策略。社會主義社會則把共同富裕當作自身堅定不移的目標,因而它必然是構建高質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高度關注的重大任務。這個任務包含了一系列需要理論嚴謹探討的重大問題: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形成合理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如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社會的福利制度和保障體系,把貧富差別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利益的公平分配,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地分享社會發展的利益,等等。
除了上述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還會面對其他很多問題挑戰,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關系問題,思想文化建設、道德建設、價值觀念更新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高度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深入地把握和探討這些問題并對之作出系統的理論闡釋,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根本途徑。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的重要原則
以上的分析表明,當代中國知識體系的自主性,不僅體現在理論話語、概念系統或邏輯形式的獨特性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問題本身的獨特性上。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重要原則。首先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從研究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入手,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考察和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涌現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探討這些矛盾和問題的特殊性質以及它們產生的具體過程和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和確定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方案,不能避實就虛、避重就輕,更不能文過飾非、閉門造車。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使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行穩致遠并惠及世界。同時,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更要注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積淀密切相關,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豐厚的思想資源和話語體系,使我們能夠更為準確、更為深刻地考察、分析、理解、闡釋中國問題,使我們建構的自主知識體系更富于民族性、繼承性,使之始終能夠保持其歷史底蘊、文化脈絡乃至文明尊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只有用一切人類文明的精華武裝中國人的頭腦,用中國人的頭腦思考中國的問題、用中國人的方式解決中國的問題,才能保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來源:學習強國
校對:王培
統籌:周鶴琦
審讀:譚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