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

閱讀提示: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我們講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不僅深刻闡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而且充分彰顯我們黨對堅定文化自信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為進一步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彰顯著中華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創新創造的主動精神,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鮮明文化特質的集中彰顯。有了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能以更強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堅持“兩個結合”中鞏固和高揚文化主體性。“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我們黨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根本途徑。高揚文化主體性要堅持“兩個結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真理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
在堅持守正創新中鞏固和高揚文化主體性。守正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生動力。堅持守正創新,不能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原地踏步,而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賦予鞏固文化主體性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新時代新征程,唯有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鞏固文化主體性,才能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篇章。
堅持走自己的路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走自己的路,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獨立自主貫穿于黨的百余年奮斗的歷程中,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具有獨立自主探索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堅持獨立自主,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我們辦好自己事情的立足點。我們不僅需要堅持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自主,更要堅持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將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做主張,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處理,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萃取傳統文化精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豐厚滋養。其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我們必須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密碼,賡續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理念和自覺自信,始終保持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轉化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啟迪、治國理政的有益啟示、道德建設的有益啟發,從而更好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汲取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歷史和實踐表明,中華文明具有包容性特質,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集中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今天,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任何一個時代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應當拓寬理論視野,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姿態和胸懷,秉承獨立自主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智慧為發展自己所用。積極推動全球文明倡議理念,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文明傳承與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中增強文化自信自強。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時代的變化、文明的進步,都反映出知識體系需要加以轉變更新。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深入拓展,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迫切需要構建與時代相適應的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必須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好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深刻闡釋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立足中國現實問題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系統提煉和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論和新實踐,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闡釋,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讓中國成為“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提出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支撐。
來源:學習強國
校對:王培
統籌:周鶴琦
審讀:譚藝君